分享
2025-09-18新闻资讯
9月17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两场课题开题报告会,分别聚焦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大学校园、进大学课堂、进大学生头脑的路径研究”与“教育技术赋能生态教育路径研究”。两场会议汇聚了校内外专家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,共同为高校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教育路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。
在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大学校园、进大学课堂、进大学生头脑的路径研究”课题开题报告会上,项目负责人陈秀章、项目组成员王晓玲、梅胜寒、姬媛等悉数到场。陈秀章在报告会上指出,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,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,肩负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、培养生态素养人才的重要使命。该课题以“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头脑”为核心目标,致力于构建多维度、立体化的实施路径,推动这一重要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。该课题具体研究内容涵盖三个方面:在“进校园”方面,探索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校园规划、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,打造绿色生态校园;在“进课堂”环节,创新课程思政模式,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专业教学、思政课程及通识教育,形成全覆盖课程体系;针对“进头脑”目标,通过社会实践、社团活动、新媒体传播等途径,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同,提升其实践能力。
同日,“教育技术赋能生态教育路径研究”课题开题报告会也顺利举行,课题负责人傅佑全教授、成员傅思亿、邹慧明等,以及校内外专家和师生代表出席。傅佑全教授在开题报告中指出,面对全球生态挑战与教育数字化转型,本课题以“技术赋能”为核心,旨在破解传统生态教育资源分散、实践不足、个性化缺失等难题。研究聚焦三大方向:其一是技术融合路径,探索 AI、VR、大数据等重构生态教育场景,打造沉浸式、互动式学习体验;其二是课程体系构建,开发融合数字技术的生态教育模块,推动跨学科与实践教学创新;其三是协同育人机制,整合校内外资源,构建“政产学研用”协同平台,推动成果向社会实践转化。课题强调以技术为工具、生态理念为内核,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环保责任的复合型人才。专家组高度评价该课题,认为其为生态教育提供全新范式。评审中,肖德芳教授提醒技术赋能要警惕“工具主义”,以生态价值观培育为导向,避免技术异化。课题组认真听取意见,承诺后续强化技术伦理考量,优化实施方案。
这两场课题开题报告会的成功举办,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开启了新的探索征程,为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,也为学校在智慧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。(图文/王晓玲)